在室內長時間工作而感到精神不濟時,開窗透個氣是很多人的第一個動作,然而這個下意識動作所伴隨的空氣污染風險,恐怕是一般人所忽略的。根據近期的研究1指出,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裡,其實關上窗戶,反而能增進室內的空氣品質,同時如此簡單的一個動作,也與室內人們的健康情形相關。
這項發表於2013年,由台北醫學大學與台大醫院所共同參與,長達三年的研究裡,多達三百位受試者在自己的家中參與檢測.研究人員在在24小時的監測期中,持續測量室內多項污染指標 (包括二氧化碳,懸浮微粒:PM2.5及 PM10,揮發性有機氣體等),並於最後取樣受試者血液以檢驗多項健康指標。受試者經歷六次獨立的測試,其中兩次家中窗戶保持開啟,兩次窗戶保持關閉,兩次窗戶關閉但運轉冷氣,藉此以檢驗開窗與否對室內空氣品質與人體健康之影響。
實驗結果發現,室內24小時持續窗戶緊閉對比開窗的情況下,在多項空污指數(PM2.5, PM10, 揮發性有機氣體濃度)有明顯下降,而這下降的趨勢在關窗且開啟冷氣的條件下,更為顯著。關窗以及開啟冷氣這個舉動,除了伴隨了較高的室內空氣品質,受試者多項的心血管健康指標,包括心率變異率,發炎反應,血液凝固程度等,也同樣出現改善的現象。結果顯示,開關窗這個人類行為,與室內的空氣品質,室內活動人們的心血管健康皆息息相關。
為什麼開窗與室內空氣品質的下降有關,可能的因素為來自於窗外污染源的擴散。若作者進一步測量並對比同一地點的室內與室外的空氣品質,將更支持兩者之間的因果性。另外,在開窗期間,所測到高指數的污染物質,在其他的研究當中,也同樣與心血管疾病及發炎反應的相關2-4。因此這些健康指數,在關窗動作之後得到改善,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意外。必須注意的是此實驗的受試對象大多屬於30-50歲間的健康成人,因此室內空氣污染對健康的負面影響,恐怕在老年人及幼兒身上會更為顯著。此研究所挑選的家庭,皆位於人口交通繁忙的台北市區,因此對於其他人口密度高的都會區,研究結論亦很具參考價值,
即便關起窗戶可以有效隔絕外在的污染氣體,實際上要全天候門戶緊閉恐怕可行性不高。家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容易令人感到昏睡,在室內所產生的污染氣體,如炒菜油煙,二手菸等也需經由空氣對流以排出室外。這篇研究提供了一種簡單的解決辦法:打開家中的冷氣,經由冷氣的對流與過濾,可減少室外空汙的影響,同時達到空氣對流的目的。然而,冷氣的大量使用卻也有季節上的限制以及與節能減碳目標上的衝突。想要兩全其美,或許該考慮複合式的策略。例如選擇在室外空氣品質較佳的時刻開窗,既可達到室內外空氣對流的目的,又避免室外污染氣體的進入;而在空氣品質較差的時刻,則選擇關窗,同時搭配室內空氣清淨機的使用,以達室內空氣品質的最佳化。
下次大家覺得家裡很悶的時候,為了家人的健康,是該再多想一下開窗是不是最好的選擇!
1. Lin, Lian-Yu, et al. "Reducing indoor air pollution by air conditioning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s i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."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63 (2013): 176-181.
2. Ruckerl, Regina, et al. "Air pollution and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."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73.4 (2006): 432-441.
3. Tsai, Dai-Hua, et al. "Effects of particulate matter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the general adult population." 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9.1 (2012): 1.
4. Pope 3rd, C. Arden, et al. "Ambient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, heart rate variability, and blood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a panel of elderly subjects."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2.3 (2004): 339.